发展“文化+” 打造阜南城市新名片

2017-11-06 15:20 凤凰网安徽综合
  • T大

阜南县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缘,淮河中游北岸,安徽省西北隅,阜阳市南部,区位独特,历史悠久,并被称为“中国的柳编之乡”。近几年来,阜南县不仅注重经济的提速发展,还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保驾护航。柳编文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王家坝精神……全都扎根在这片土地上。11月1日,凤凰网安徽来到阜南,深入了解阜南“文化+”发展的成果。

柳编公司:“文化+产业”带动农民就业

8000平方米的展示,过万个产品,其中不乏各种装饰品、藤椅、篮子……每件样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证”,上面写着出售的目的地、价格、名称等相关信息。这就是安徽华宇工艺品股份有限公司,一个以柳编技艺为根基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为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迎合瞬息万变的市场节奏,董事长王文忠开拓创新,实行现代化企业模式,坚持统筹管理,强化专业能力。他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先后吸纳400多名农民进厂务工,带动周边4000多家农户从事柳编工艺品制作,帮助许多留守妇女和中、老年人找到了农忙务农、农闲务工、脱贫致富的好办法。

柳编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阜南县是柳编的原产地和重要出口地之一。十来岁开始学习柳编的王文忠一直把柳编当成自己的事业,也希望能做大做强柳编产业。当问及可有“继承人”时,王文忠表明现在正在培养徒弟来接班,他不能让这柳编技艺失传,要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传得越远越好……

苗集中学:“文化+教育”均衡学生发展

走进阜南的苗集中学,随处可见的是学生们写的软笔字,各种篆书、楷书、隶书等。学校内还搭配有音乐室、美术活动室、国学馆、实验室等15个功能室。

多年来,苗集镇中心学校始终注重培养和搭建“国学经典诵读”和“书法文化教育”两个载体,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达到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所达到的效果。在经典诵读方面,学校把根据春、夏、秋、冬不同季节,让学生一周读诵一篇古诗词。学校的国学馆更是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每天,留守学生习字、诵读经典名篇,身临其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传统文化在孩子的心田扎根。

文化和质量是学校发展的两个轮子,苗集镇中心校始终坚持“质量兴校,文化强校,特色育人”的办学思路,坚持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每周一篇的古诗词,每天一篇的钢笔字。同时,依托乡村少年宫开展音、体、美、书法、舞蹈、手工制作、象棋、科技等兴趣班,每一位留守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培养一门业余爱好或学习一技之长,实现1+N的教学模式。

下课铃响后,来来去去的学生们看到校长张鹤,都脸上洋溢着笑容,弯腰说老师好!张鹤校长则表示,只要孩子“吃得好、住得好、学得好、玩得好”他也就好!

王家坝:“文化+水利”弘扬抗洪精神

王家坝闸是淮河上唯一一座由国家防总统一调度的大闸,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水位也被誉为淮河防汛的晴雨表、灾情的风向标。它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地处河南省和安徽省的交汇处。王家坝闸是淮河上的第一座大闸,况且王家坝闸以下的淮河中游有许多重要的城市、工矿企业和京九、京沪铁路等交通大动脉,因此,确保淮河中游的安全,是淮河防汛抗洪的重中之重,也是王家坝闸的主要任务。

蒙洼蓄洪区是淮河流域第一个蓄洪区,也是淮河干流运用最频繁的蓄洪区之一。蓄洪区自建立以来,经历了12个洪水年份15次蓄洪,每次蓄洪都使蓄洪区内的庄稼被淹,几乎颗粒无收,阜南人民为淮河的防汛抗洪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因此,2010年温家宝同志来王家坝视察的时候,提出了王家坝精神,总结概括为四句话就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难,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以及尊重规律,综合防控的科学治水精神。

阜南县委宣传部的杨部长在回忆曾经抗洪经历时还说到,以前从家里赶到王家坝途中要经过好几条河,那的桥很窄,车过不过去,就只有坐船。花费的时间非常长,人也非常累,不过现在都对这几座桥进行了重建,方便多了。

另外,王家坝国家水利风景区以“扬抗洪文化,展淮河风情;观淮水灵韵,赏湿地精华;颂王家坝精神,享人水和谐”为主题,分为八大区域。其中王家坝抗洪纪念馆被列入安徽省五大红色旅游基地。

十九大报告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阜南注重优秀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是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助力,是时代发展大的趋势,“文化+”更将会成为阜南的另一张名片。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