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六件议案“出炉”

2018-01-15 08:57 合肥晚报
  • T大

原标题: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六件议案“出炉”

1月14日上午,合肥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主席团第6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代表提出的议案及建议、批评和意见审查意见的报告》。

截至1月12日12:00,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收到代表团及代表10人以上联名提出的议案106件。

在106件议案中,内务司法方面8件,财政经济方面15件,农业与农村方面10件,城建环资方面42件,教科文卫方面24件,其他7件。

作为大会议案处理的6件,即:关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有关工作的议案(三件并一案);关于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的议案(二件并一案);关于进一步加大我市学前教育扶持力度的议案(三件并一案);关于帮助农业经营主体抵御自然灾害和灾后重建的议案(四件并一案);关于合肥市交通堵点道路优化和管理的议案;关于加快建设社区老年食堂的议案。

这些议案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可行性的特点,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闭会后由市政府研究办理,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没有列为大会议案的92件,有的涉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受政策、法规以及财力等条件的限制,目前难以办理;有的属于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这些议案均改为建议、批评和意见转有关机关办理。

此外,截至目前,大会秘书处议案组还收到代表提出的书面建议、批评和意见162件。这些建议、批评和意见由市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交有关机关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代表。(李雅楠黎静杨赛君)

合肥三十岗将现最美科研圣地

议案名称:关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有关工作的议案

提出人:庐阳区代表团张旭生等11名代表、蜀山区代表团吴恒安等15名代表、蜀山区代表团江慧丰等15名代表

打造合肥三十岗最美科研圣地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批复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

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内容,经过严格筛选,国家大科学装置集中园区落户庐阳区三十岗乡柴冲地块,集中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与现有科学岛共同构建起科研生态高地,实现多个装置共同支持的重大科研计划,节约管理成本,提升区域科研影响力。

三十岗乡作为合肥市最美后花园和重要的水源保护区,经过多年建设,已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乡村整体环境还有待改善。

市人大代表们认为,在三十岗规划建设最美科研圣地十分必要,必将引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促进安徽科研的快速发展。

超前规划科研机构集聚发展区

目前,合肥三十岗全球最美科研圣地的规划建设还处于谋划研究阶段,代表们建议,在推进过程中力争做到与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心园区同步规划和建设。

其中,坚持“多规合一”,统筹开展合肥三十岗全球最美科研圣地的规划编制工作,高标准做好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生态规划等工作。加快规划编制,尽早推动控制性规划和详细设计的完成并获批。

统筹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发挥三十岗全球最美科研圣地招商引资的比较优势,围绕科研、生态、文化、休闲定位,谋划和引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创新创业的平台载体。

强化招才引智工作,加快集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打通人才引进、项目孵化、资金扶持、人才服务等各关键环节,构建完善的“创业链”。健全人才、科技、招商“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推动人才项目、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紧密结合。

此外,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及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的地缘优势,在东侧超前规划科研机构集聚发展区,注重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引进一批战略性创新平台、世界级科研机构,吸引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落户,加快形成人才、智力、资金、研创集聚的洼地,将三十岗打造成为具有发展潜力和重要影响力的全球最美科研圣地。

设立“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

“要顺利实现2020年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目标,不仅要利用国家现有引进人才计划,从国外引进大量高端领军人才,还需要制定特别措施,吸引众多有潜力的国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来肥。”

市人大代表们建议,设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每年资助100人,配套给予优秀博士后生活津贴,并且,开辟特殊通道,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同时,建议合肥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设立联合博士后流动站,通过这一方式引进博士后,促进企业与高校在尖端技术开发方面的实质性合作。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品牌和人才计划宣传,吸引国内外更多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在合肥从事博士后研究。 李雅楠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黎静杨赛君

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打造“食安合肥”

议案名称:关于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的议案

提出人:瑶海区代表团忽伟平等11名代表、庐江县代表团徐尚英等11名代表

将食安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

“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力打造“食安合肥”。

根据《合肥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实施方案》,合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应达到食品安全状况持续稳定良好,总体状况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

按照创建工作的要求,需要近三年来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影响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等标准,此外,一个衡量创建成败的硬指标是:群众对我市食品安全现状总体满意度必须达70%以上。

如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建设“食安合肥”?

议案建议,加大宣传力度,全民总动员,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监督管理、企业自律负责、行业规范有序、媒体宣传监督、社会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

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实行目标考核和评优创建“一票否决”。市、县、乡三级政府之间、政府与相关部门之间层层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建立监管责任体制。

“建议涉嫌犯罪案件移送机制、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尽快启动实施。”代表们建议,建立“网格化”监管体系,抓源头管理,全面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实现分级管理全覆盖,建立身份可查、信息可溯、风险可控、问题可追的全程安全追溯体系,打造食品药品安全“放心之城”。

建立信用档案,直播“明厨亮灶”

代表们建议,定期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通报、隐患排查报告和处置机制,定期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隐患排查治理。

快速推进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建设。实施食品安全民生工程,建设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所快检室、农贸市场快检室。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人民群众的舌尖安全。

同时,全面加强网约餐和小餐饮的监管,强化食品“四小”综合治理,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信用档案,督促企业强化自律管理。严管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评比争创示范点,电子眼把控餐馆后厨,观摩学习促规范。通过设置显示屏、明档玻璃,同时在所有餐饮企业开展“明厨亮灶”工程,让后厨全程“现场直播”,接受消费者监督。

垃圾分类处理和餐厨废弃物处置量定期公示,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加大宣传市级“12331”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中心,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广辟监管信息来源,增强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规范第三方食品检测机构行为

近年来政府部门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食品检测机构对食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测。但因管理不规范、通过招标被委托的很多检测机构检测水平参差不齐,一类多检、无序抽检、多级机构重复抽检等现象严重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浪费了国家资源,影响了政府公信力。议案建议,食品主管部门严格规范对食品企业的抽样检测行为。

依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食品生产企业应由当地食品监管部门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各级别的市场抽检任务应要求第三方检测机构在食品企业属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抽样,并出具合法的手续,按照规范的作业流程开展工作,利于规范其行为和增强监管部门的公信力。

合理计划,减少重复抽样检测,加强在食品流通环节的抽样检查,扩大食品安全的管控面。(李雅楠黎静杨赛君)

让更多孩子家门口上公办园普惠园

  议案名称:关于进一步加大我市学前教育扶持力度的议案

提出人:巢湖市代表团宋谊红等10名代表、瑶海区代表团袁萍等12名代表、肥东县代表团孙永红等11名代表

学前教育仍然是合肥教育的薄弱环节

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和合肥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学龄人口将会大量增加,势必对学前教育带来影响。

市人大代表们介绍,目前合肥市有幼儿园994所,其中省一类园27所、市一类园123所,优质园占比只有15%,与其他学段的教育相比,学前教育仍然是合肥教育的薄弱环节。

此外,合肥市学前教育还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公办园经费供给未制定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幼儿园在城区的选点、设置缺乏全面规划,出现老城区与新城区不均衡等现象。

加大对普惠园的投入份额

对此,议案建议,加快幼儿园学位数建设,将幼儿园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基础教育总体规划。

在加大原有公办、民办普惠幼儿园投入的基础上,加大对普惠园的投入份额,引导社会力量办幼儿园,提高普惠性幼儿园的奖补标准,提升办园质量,满足城乡居民对普惠、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需求,进一步解决入园难和入园贵的问题。

同时,加大创建优质园的奖补力度,鼓励幼儿园提升办园质量。

办好学前教育,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议案建议,逐步完善幼儿教师的待遇保障机制,解决幼儿教师待遇偏低的问题。结合合肥市经济发展现状,制定合肥市幼儿园教师工资标准或最低工资标准。对没有教师工资拨款、收费较低的企事业园和普惠园通过生均财政拨款、专项补贴等方式,解决聘用教师待遇偏低问题,提高幼师的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李雅楠黎静杨赛君)  

建议建立预警和应急联动机制创新政策支持农业抵御自然风险

  议案名称:关于帮助农业经营主体抵御自然灾害和灾后重建的议案

提出人:瑶海区代表团朱硕阳等10名代表、肥西县代表团王世华等14名代表、包河区代表团贺明伍等11名代表、长丰县代表团田峰等12名代表

建立“自然灾害救助基金”

受特殊地理、环境、气候等影响,合肥农业生产易受各种自然灾害侵袭,造成损失。尽管近年来合肥加大扶农、惠农力度,农业抗灾防灾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农业防灾抗灾形势依然严峻。

人大代表们认为,为了适应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有效抗击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全面提升现代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水平,应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形成农业防灾减灾政策体系。

其中,建立“自然灾害救助基金”,有效应对地震、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和禽流感等突发性灾害,帮助农户、群众做好灾前防御,灾后尽早开展生产自救,减少灾害损失。

创新政策性保险等金融服务机制

代表们建议,创新金融保险服务机制,提高政策性保险的保费补助比例,扩大政策性涉农保险的种类、覆盖面,将保险范围扩大到农、林、牧、渔,提高政策性涉农保险的赔偿比率和理赔速度。

其中,完善大灾风险分散分担机制,开展农业保险互助社试点,引导专业合作社围绕主导产品开展互助保险,鼓励一批保险互助社推出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保险品种。

组建“现代农业风险保障基金”,由政府、企业、村级集体经济和个人等共同出资,引导民间资本、保险公司开设多种多样的农业风险保障基金。

建立预警和应急联动机制

建立“自然灾害应急联动机制”,也成为市人大代表们关注的重要方面,他们建议,由农、林、牧、渔以及发改、公安、农机、气象、卫生防疫等多部门组成,收集信息,统一调度,积极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设立“卫星通讯联络系统”,市镇村三级响应,有效应对交通、通讯中断,停电、停水、停邮等突发局面。完善镇、村级气象协理员、防灾联络员机制,加强防灾救灾应急演练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应急指挥水平和群众自救能力。

同时,建立“多级合作、统一指导”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预警指挥中心建设,提升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等监测能力,为现代农业提供系统的、多方位的气象、农情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 (李雅楠黎静杨赛君)

优化交通堵点实施差别化定制

  议案名称:关于合肥市交通堵点道路优化和管理的议案

提出人:瑶海区代表团苏宁东等10名代表

设立快速道加强五里墩立交桥分流

随着合肥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城市交通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考验。

目前,合肥逐步形成以环线快速道和高架辐射为主体框架、城市交通干道和其他市区道路为依托的立体、科学、合理的交通网,市区交通状况日益改善,但是在繁忙的早晚高峰期,市区仍存在多个堵点,如五里墩立交桥西向东上桥口、合肥的南、北一环等都是易堵路段,如何缓解市区堵点问题,让交通更通畅,让出行更方便,议案建议,针对不同的堵点,进行不同的规划设计。

以五里墩立交桥西向东上桥口为例,长江西路高架自西边过来的车辆快速驶到高架下桥口,由于路面标示线不尽合理,速度较快汽车下桥后大量集聚于两桥之间的低洼处,再加上个别司机由于交通意识不强或有特殊原因,随意变道、随意加塞情况时有发生。

对此,议案建议,可以对即将进入该区域的车辆预先进行信息牌引导,尽可能延长导流行车道长度,对已经进入实线车道车辆则不许随意变道,将快速道加强分流的作用体现出来。然后将长江西路桥下由西向东到三里庵的车辆引导至五里墩立交桥下,另外开辟一条单行道左拐上长江西路,避开拥堵路面。

加强电子警察的监管范围和力度

议案认为,南一环拥堵主要是由东往西车辆通过南薰门桥和金屯立交桥时减速而发生的“蝴蝶效应”,北一环则是双岗下穿、蒙城路下穿和亳州路下穿以及道路边的学校、公共场所路边停车所致。

对此,议案建议将一环最里侧车道设为快速道,交管部门和社会力量可以先行倡议和引导,形成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且能够执行的行为准则,再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议案建议,交通职能部门细化到每个路段和时段,针对不同情况拿出差别化的实施方案和道路功能规划,加强宣传,逐渐减少市区道路的堵点。大力宣传道路交通法规,加强电子警察的监管范围和力度,督促市民提高遵章守法意识。(李雅楠黎静杨赛君)

建设社区食堂助力居家养老

  议案名称:关于加快建设社区老年食堂的议案

提出人:包河区代表团张晓梅等11名代表

市区近80%的社区还没有老年食堂

2016年底,合肥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130.7万,占总人口的17.81%,预计2020年将突破20%,其中97%以上的老年人选择社区或居家养老,独居或“空巢”老人家庭亦达六成以上。

独居或“空巢”老人家庭的增多,带来的是老年人的健康保障、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安全保障等诸多问题,这其中,吃饭问题首先成为诸多独居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

从2016年开始,合肥就推动社区老年食堂建设,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截至2017年10月,市区已运营老年食堂89个,覆盖率达22.19%。

市人大代表们认为,这不但有效解决部分“空巢”老人无力购买、无力为自己做饭的现实问题,也减轻子女的照料负担,又增加了就业、创业岗位和渠道,实为一举多得的好举措。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合肥市区近80%的社区还没有老年食堂,因此,人大代表们认为,加快建设社区老年食堂迫在眉睫。

力争“十三五”期间社区食堂全覆盖

议案建议,根据合肥实际,将建设区域性老年助餐中心作为居家养老项目的重要补充,制定中长远规划目标,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全覆盖。

其中,通过调查老人消费意愿和消费水平,形成“街道配送中心+社区老年食堂+住宅小区助餐点+配送到家”的服务网络,保证不同类型的居民住宅区和老年人群体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助餐服务。

并且,加大扶持,以奖代补,发掘社会资源,对老年食堂运营企业提供免费场地,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按居民使用标准执行;通过科学考核后,不同类型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建设或运营补贴,通过“造血”推动老年助餐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继续完善相关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保障政府“兜底”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得到落实。

此外,议案还建议,建立老年服务机构的资助评估机制以及服务机构的质量评估和监管机制等,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尤其要加强社区老年食堂的食品质量和卫生管理及其制度化建设工作,成立由社区工作者、居家老年人等组成的食堂监督管理小组,定期对社区食堂运行情况、环境卫生、食物质量、就餐秩序、服务人员等进行抽查考评,保障老年食堂安全、高效运行,促进健康发展。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