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花灯是季节性的活,有时为了赶工期,花灯艺人们只能吃住在工棚里,还经常要在夜里加班加点劳作。1月17日,在安徽阜阳生态园花灯扎制现场,来自四川自贡的花灯艺人缪林理和他的老乡们在不停地忙碌着。为了不耽误游客元宵节观灯,他和老乡们进场后就一直吃住在工棚里。“在深夜的时候,室外最低温暖在零下10度左右,盖了两床被子还都睡不暖和。”(凤凰网安徽 特约摄影师 韩振/摄)
50岁的缪林理是四川自贡人。因为家乡的花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他所在的村子里,有200多人从事着传统花灯制作工作。他们常年在全国各地,有时甚至是到国外以扎花灯为生。图为1月17日,缪师傅在工作的情景。(凤凰网安徽 特约摄影师 韩振/摄)
据缪师傅介绍,他以前从事木工生意,受当地扎花灯村民的影响,15年前,他改行做起了花灯骨架焊接制作。“花灯制作工序复杂,第一步是要先画图,扎灯艺人用铁丝对着图先做出模型,然后将铁丝与钢铁架焊接出花灯框架。”图为1月17日,缪师傅在对照着地上的图,用铁丝弯出一个人脸的模型。(凤凰网安徽 特约摄影师 韩振/摄)
图为1月17日,缪师傅在对照着效果图做着焊接模型。(凤凰网安徽 特约摄影师 韩振/摄)
焊接好的框架,由电工布线安灯,再交到裱糊艺人的手中。缪师傅说,他的爱人陈志华就是一名花灯裱糊工。一把小剪刀、一把小刷子在她的手中运用自如,先用刷子将万能胶涂抹在花灯框架上,再用剪刀裁剪好合适尺寸的布条,工整的粘上去。图为1月17日,缪师傅的爱人陈志华在工作时的情景。(凤凰网安徽 特约摄影师 韩振/摄)
图为缪师傅和他的10余老乡冒着严寒扎出的部分花灯成品。(凤凰网安徽 特约摄影师 韩振/摄)
缪师傅介绍说,做花灯一般在春节前是最忙的,所以为了赶工期,他和老乡们经常是加班到深夜。”一般是从早晨7点起床开始忙,到了晚上9点才能休息。“图为1月17日,两位扎花灯的师傅在一边吃饭,一边讨论着工作。(凤凰网安徽 特约摄影师 韩振/摄)
图为1月17日,一位扎花灯师傅放下手中碗去给同事帮忙。(凤凰网安徽 特约摄影师 韩振/摄)
缪师傅说,他和爱人平均每年要有一半的时间漂泊在外,唯一的感觉就是辛苦和累。”一组灯做下来,不知道要焊接多少根铁丝,工作量很大。但是当脑海中浮现出花灯完成后,游客观看栩栩如生的花灯那开心高兴的样子,就是再苦,再累也感觉值得。”(凤凰网安徽 特约摄影师 韩振/摄)